近年来,随着各大城市地价逐步攀升,国家加大了对房地产市场调控力度,开发商投资住宅、商业等地产风险逐步加大,利润空间变窄。工业地产,由于具备土地成本较低、租售收入稳定以及收益率较高的特点,目前在房地产市场发展迅速。
这种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以工业楼宇、工业厂房、研发楼宇为主要开发对象,集投资、开发、经营管理和服务等为一体的新型工业地产开发形式,对于推动园区产业发展、企业集聚能力、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土地集约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国家相关土地、销售、房地产管理等相关政策及配套措施未及时跟进等原因,工业地产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工业地产中存在的政策问题
(一)土地储备资格问题:
为了加快开发建设进度,一些开发区常将可开发用地进行打包,委托开发商进行征地、拆迁、储备,并由开发商进行该区域的基础设施、场地绿化、厂房楼群的集中开发建设,为了保证开发商利益获取,政府与企业就土地增值收益分成达成协议。而我国《土地储备办法》中明文规定,土地储备工作应由土地储备机构承担,土地储备机构应为市、县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隶属于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统一承担本行政辖区内土地储备工作的事业单位。显然,地产开发商并不具有土地储备的资格,但是在工业地产运行中实质上承担了土地储备职能,存在土地储备主体违规问题,同时这种模式势必会出现多头储备土地、政府与开发商分享土地增值收益的问题,扰乱国家对土地市场的宏观调控。
(二)工业用地性质问题:
目前,我国土地性质划分为住宅、商业、综合服务、工业四类,工业用地价格至低,据测算,我国工业用地价格仅相当于居住用地价格的15%,商业用地价格的8% 。国家对工业用地实行严格控制制度,工业用地不得擅自改变土地用途,不得用于大规模的商业零售,不得用于房地产开发。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也明确规定工业项目所需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面积不得超过工业项目总用地面积的7%。但是由于工业地产已经从单一厂房向综合开发模式转变,上述政策已经不能有效监督、管理和控制工业用地。主要表现是开发商通常以工业地价获取的土地使用权为一个整体(一宗),在宗地上开发商除建设工业厂房以外,还集中成片建设研发、宾馆、培训等其他配套设施,实际上难以分清厂房用地和其他类型用地规模,按照现有政策能否界定为改变工业土地性质存在争议;有的开发商以建设研发楼名义建设写字楼,实际上是销售给房地产、服务、交通、金融等其他行业单位,而根据现有法规,监管部门难以对此种现象加以界定控制,其改变土地性质数量也难以确定。由于国家政策存在漏洞,部分地产商通过打政策擦边球,变相改变工业用地用途获取高额商业利润,扰乱土地市场秩序,造成国有土地出让金大量流失。